更新日期:2011/02/20 12:43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0日電)據美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海域環境因暖化影響將有助有害微生物和細菌增生。長期關注環境荷爾蒙議題的清大教授凌永健說,從源頭做起最好,政府應協助民間為近海養殖環境把關。 據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研究顯示,全球因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海洋和淡水水域環境易導致全世界海洋和湖泊的有毒海藻及有害微生物細菌激增。NOAA科學家預測,海洋內毒藻可囤積在貝類中,人類吃進體內可能會引發中毒症狀。 當海域環境充斥毒藻,導致海產受到汙染,人們在飲食上該如何防範?長期關注環境荷爾蒙議題的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凌永健對此表示,全球暖化使二氧化碳增多並溶進海中,有利於海底有毒菌體生長,例如早期霍亂病或有些人到海產店吃壞肚子上吐下瀉等症狀,就是因吃進有毒海產。 凌永健說,吃進有毒海產對人體荷爾蒙的影響須長時間研究評估,「海域環境有毒生物增多對人體荷爾蒙的直接影響性至少須花10年以上觀察才有結果,但多少會有影響。」他建議,政府應協同民間,建立從產地源頭至消費端的完善把關機制。 凌永健表示,當海產養殖環境惡化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關源頭,就像吃自家菜園種的蔬菜較安心道理一樣。他認為,政府除把關汙染物外,其實生物毒性也是新興汙染物,政府可從控制近海養殖環境品質,到制訂定期調查機制,「從自家地方生產源開始掌控良好生長環境,並協助民間維護食品品質,這是政府可以替人民做的。」 至於個人部分,凌永健表示,目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預計在年底推出「環境荷爾蒙計算器」,民眾可像減肥計算卡路里試算表的形式,計算在生活中接觸戴奧辛、鄰苯二甲酸酯類等有毒物質的比例,使生活遠離毒害。 |
GMT+8, 2024-11-9 04:49, Processed in 0.017250 second(s), 1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