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愛心快遞門戶手機3C資訊 › 3C開箱 › 查看內容

iPhone 15 Pro Max 與 14 Pro Max 開箱比較測試

2023-12-22 10:09|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89| 評論數: 0

摘要: iPhone 15 Pro Max 與 14 Pro Max 開箱、性能、續航、相機、影音比較測試相信大家在這個週末應該在社群軟體上經歷了非常多 iPhone 15 系列的大洗版吧?沒錯,就因為 iPhone 15 系列正式在台開賣,很多科技玩家都迫不 ...

iPhone 15 Pro Max 與 14 Pro Max 開箱、性能、續航、相機、影音比較測試

 

相信大家在這個週末應該在社群軟體上經歷了非常多 iPhone 15 系列的大洗版吧?

 

沒錯,就因為 iPhone 15 系列正式在台開賣,很多科技玩家都迫不及待搶第一波要拿到新機,其中的 Pro 系列更是備受關注。

 

不過我們也發現不少人似乎還在觀望,甚至想知道到底這次最受歡迎的 iPhone 15 系列到底又比上一代進步了多少?

 

所以還沒下定決心出手。

 

因此今天我們就要帶著大家來開箱其中最後歡迎的 iPhone 15 Pro Max,同時拿出上一代的 iPhone 14 Pro Max 當作對照組來做比較, 看看兩者除了處理器、相機的大升級,還有哪些不同之處?

 

趕快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開箱與外觀:iPhone 15 Pro Max 鈦金屬上身,更小更輕更順手!

 

我們先從開箱的部分來看吧!

 

iPhone 15 Pro Max 這次一樣採用跟前幾代相似的無塑膠簡約紙材包裝設計,不過盒裝背面加入了透過紫外線光照射才看得到 QR code,透過掃描盒裝背後隱藏的 QRcode 就能確認是否跟盒裝標示的手機序號相同,可以避免消費者買到來路不明拼裝機的可能,算是很特別的防偽設計。

 

盒裝內折配備了一條 USB 2.0 規格的雙 Type-C 接口傳輸充電線,所以就算這次 Pro 系列已經支援 Type-C USB 3.0 規格,但消費者如果想要達到高速傳輸,還是得額外買一條 USB 3.0 的 Type-C 傳輸線,這樣的做法我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比較環保?

 

但肯定的是使用者得多花錢。

 

強調環保的包裝設計,而且為了防偽,還在盒子背面的右上與右下方加入了用紫外線燈照射才會出現的防偽 QR code,可以用來對照是否與盒裝上的序號相同。

 

這次我們開箱的是鈦金屬原色的 iPhone 15 Pro Max。

 

看到網路上對於這個新色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它看起來太像一般家電的無聊配色,也有人覺得它這種銀灰色的金屬光澤看起來還有科技感,不知道各位對這個配色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因為這一次的 iPhone 15 系列都更換成 Type-C 接口,盒裝內附的傳輸線因此更換成為 Type-C 規格。

 

第一次拿到 iPhone 15 Pro Max 的時候,筆者非常滿意它「明明是金屬邊框,卻帶來溫潤手感」的衝突感,一方面是這次邊框的過度做的更圓潤,拿起來不像上一代那麼刮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機身比上一代小了一些,且重量大幅減輕了 19g。

 

我們立刻拿出實機做比較吧!

 

左邊的 iPhone 15 Pro Max 機身尺寸為 159.9 x 76.7 x 8.3mm 重量 221g。

 

右邊的 iPhone 14 Pro Max 則是 160.7 x 77.6 x 7.9mm 搭配 240g 的重量。

 

而且從正面就可以看出 iPhone 15 Pro Max 螢幕邊框比上一代窄了許多,保持相同螢幕尺寸的情況下,因此讓機身稍微小了一點點,但不論在視覺或者是手感上都有顯著的加分效果。

 

兩款手機的按鍵配置大致上都相同,最大的差異就是過往調撥式的靜音鍵,這次改成一個多功能鍵按壓鍵。

 

頂部一樣沒有做任何按鍵或孔洞的配置。

 

從這張照片就可以看出兩款手機在金屬邊框的過度設計差異,iPhone 15 Pro Max 相對圓潤,上一代則顯得比較俐落剛硬。

 

底部則有麥克風、Type-C 充電傳輸孔、喇叭。

 

兩款手機則同樣都具備 IP68 防水防塵、支援無線充電。

 

不過新款的 iPhone 15 Pro Max 則多了反向充電功能,透過充電孔、傳輸線還可以幫 Type-C 版本的 AirPods Pro 等配件充電。

 

靜音鍵改成多功能鍵也是 iPhone 15 Pro 系列這一次的一項改變,從調撥方式變成長按的方式來切換靜音模式。

 

但這個多功能鍵還可以設定為其他功能,例如快速開啟相機、開啟手電筒、調整專注模式,甚至還可以自訂捷徑功能,算是把單一切換靜音的功能鍵變動成更個人化的快速功能鍵

 

性能、續航與喇叭比較
雖然說現在的處理器性能已經強悍到超過大多數人的使用需求,但畢竟花大錢買了最新旗艦機,很多人還是會很期待獲得提升顯著的性能表現,尤其這次 iPhone 15 Pro 系列採用的是全球首款 3 奈米製程的A17 Pro 移動裝置晶片,自然大家對它的期待都會特別高。

 

不過我們實際跑了安兔兔、3Dmark、Geekbench,會發現其實測試結果好像沒有預期帶來大幅度的提升,以安兔兔來說,我們手上的 iPhone 14 Pro Max 在升級 iOS 17 之前曾跑出過 1444491 分,升級第一版的 iOS 17 時也有跑出過 1437714分,但接著升級成最新的 iOS 17.0.1 後,測出來分數只剩 1370471 分。

 

而最新軟體版本為 iOS 17.0.2 的 iPhone 15 Pro Max 則跑出 1431236 的成績,雖然最後成績是比前一代高了,但確實也沒帶來太驚喜的效能分數。

 

此外,兩款手機除了我們在高強度的狀態下使用,過程還是會有明顯升溫狀況,像是測試跑分跟玩大型 3D 遊戲,尤其是機背鏡頭處的右側位置,且邊框也可以感覺得到溫度提升。

 

另外,我們在測試 15 Pro Max 期間也有發生過中午在戶外拍照的時,手機升溫的狀態,雖然熱的感覺不像跑分時那麼嚴重,且套個殼感受就不那麼明顯,但倒是沒有發生熱當的狀況,還是希望可以透過後續更新改善升溫的狀況。

 

話雖如此,我們是要提醒一下大家,iPhone 15 Pro Max 和 14 Pro Max 的效能表現依然是智慧型手機當中數一數二的存在,只是要表示 iPhone 15 Pro Max 系列的 A17 Pro 現階段表現沒有我們預期的大幅領先,但我們也相信 A17 Pro 或許有更大的潛力在等待蘋果後續發揮。

 

iPhone 15 Pro Max (左)與 14 Pro Max (右)測試跑分的時候,都已經升級成各自的最新版本(9月22日)。

 

兩者在最新系統版本下,我們用安兔兔跑出的分數分別是 iPhone 15 Pro Max 的1431236 分與 14 Pro Max 的 1370471 分。

 

這兩個分數是 iPhone 14 Pro Max 在iOS 16 與第一版 iOS 17 時所跑出來的成績,沒想到更新到最新版本後,分數反而連 140 萬都不到了。

 

但跑分還是要基於最新版本來做比較有意義,這部分就當個紀錄留給大家做參考用。

 

3Dmark 測試結果 (左為 iPhone 15 Pro Max;右為iPhone 14 Pro Max )

 

Geekbench 測試結果 (左為 iPhone 15 Pro Max;右為iPhone 14 Pro Max )

 

而在續航的部分我們同樣以連續播放線上串流影片的方式來進行測試,我們將兩款手機的亮度跟音量都調到 50%左右,接著以 Wi-Fi 連線的方式連續播放 1080P 的 YouTube 串流影片一個小時,以個別的耗電量去換算在滿電情況下,可以連續播放的時間。

 

實測結果,iPhone 15 Pro Max 可以連續播放 20 個小時高畫質串流影片,iPhone 14 Pro Max 則是 16.67 小時。

 

看來新製程的處理器對於續航的表現還是有幫助的,畢竟從目前所找到的電池規格來看,iPhone 15 Pro Max 為 4422mAh,前一代則是 4323mAh,提升 99mAh 幅度不算大,但實測下卻有拉開續航差距。

 

我們以 Wi-Fi 連網方式連續播放 youtube 的高畫質影片進行續航力測試,而這兩款手機的電池健康度都是 100%,兩台手機上所安裝 App 也都一樣。

 

測試結果 iPhone 15 Pro Max 從 67%掉到 62%,共掉了五個百分比,而iPhone 14 Pro Max 從 42% 降到 36%,共掉了 6 個百分比。

 

至於在立體聲雙揚聲器的表現,iPhone 15 Pro Max 也沒有讓我們失望,畢竟從 iPhone 13 系列以來,iPhone 的喇叭外放效果就好像突然吃了大力丸,有特別出色的聲音表現。

 

iPhone 15 Pro Max 延續這種音量大、音色佳的風格,但音色上比上一代在高音跟渾厚度有多了加強,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更有高音穿透力,人聲也比較紮實一些。

 

這部分我們透過實際錄音的效果,讓大家戴上耳機體驗看看。

 

這次螢幕邊框更窄,但隱藏在螢幕邊框的聽筒結合喇叭效果並沒有因此縮水,反而小幅度的更好了一些。

 

大家可以戴上耳機來試聽一下這一段我們實際錄影的效果,從兩者的播放比較中其實就可以聽出些微的差距。

 

相機比較:新款 5X 光學望遠鏡頭表現出色!
iPhone 15 Pro Max 基本上延續了上一代的 1200 萬畫素超廣角鏡頭與 4800萬畫素大尺寸感光元件主鏡頭,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於上一代的 3 倍鏡升級成為 5 倍 120mm 焦段的潛望式望遠鏡頭,對於遠攝來說更具競爭力。

 

同時也在 1 倍主鏡頭加入 24mm、28mm、35mm 三種焦段快速切換的功能,讓主鏡頭拍攝取景焦段更具彈性。

 

雖然超廣角與主鏡頭規格看起來很一致,但實拍的成像卻有所差異,首先是最新的 iPhone 15 Pro Max 主鏡頭預設成像輸出從上一代的 1200 萬畫素改成 2400 萬畫數,因此照片的細節保留增加了許多,也更適合後製裁切使用。

 

另外因為演算法的差異,在針對某些夜間高光反差場景拍照時,像是招牌或 LED 燈光的還原,iPhone 15 Pro Max 的成像會更符合肉眼所見。

 

至於在 5 倍光學焦段的望遠鏡頭部分表現則很有亮眼,這個具備 F2.8 大光圈的望遠鏡頭還具備三軸防震,拍攝過程相當穩定,因此即使在夜間拍攝時,就算開到 15X 都還可以有很實用的成像品質。

 

不過目前韌體在夜間拍攝則會出現一個小問題,那就是常常按下快門之後,手機似乎不多做額外的後製,而出現一張雜訊很重的望遠成像。

 

我們建議各位可以在夜間望遠拍攝的時候強制手動開啟夜間模式,把曝光時間拉高,這麼一來所拍攝的望遠夜間成像就會進行多張合成融合,進而獲得一張成像品質大幅提升的成像。我們也期待日後蘋果進行韌體更新時,可以改善夜間望遠拍攝的成像演算邏輯。

 

iPhone 15 Pro Max (左)相機規格最大的差異在於望遠鏡頭,同時在演算法部分也有所差異,主相機的預設輸出從過去的 1200 萬畫素變成 2400 萬畫素,細節保留更多,更適合事後裁切使用。

 

iPhone 15 Pro Max 搭載 1200 萬畫素超廣角鏡頭、4800 萬畫素大尺寸感光元件主鏡頭,以及 1200 萬畫素的 5 倍光遠焦段鏡頭。這款手機前、後鏡頭成像風格都比較偏向不過過多修飾的風格,就連前景的成像也都是走很清晰路線,而不是亞洲手機品牌廠的「美肌」路線。

 

此外,iPhone 15 Pro Max 拍照時(左邊),如果偵測到人像或貓狗,就會在螢幕左下防出現「 f 」的圖樣,這個時候所拍出的照片會自動同時以人像模式進行拍攝並留下相關數據。右邊的 iPhone 14 Pro Max 目前都還沒有,也還不知道未來是否有機會下放這個功能。

 

只要使用者事後到相本編輯照片,就可以看到相關的散景效果、重新設定對焦位置的功能。

 

iPhone 15 Pro Max 在夜間望遠拍攝的時候常會出現看起來沒有做後製或演算的成像,看起來成像品質很差(左)。

 

但我們手動開啟夜間模式後,會發現成像品質會出現大幅的提升(右)

 

同上,這組的手動夜間模式開啟前後的差異也是非常大,期待未來蘋果進行韌體更新時,可以改善這部分拍照的演算法邏輯,大家需要的畢竟還是一張清楚的照片吧!?

 

iPhone 15 Pro Max 在 0.5X、1X、2X、3X、5X、10X、15X、25X 焦段成像。

 

可以發現其望遠焦段的成像確實很出色,即使在夜間場景,開到 25X 時都還是有可接受的畫質表現,讓我們頗有驚喜!

 

不過還是會建議大家在夜間拍攝的時候可以選擇在 15X 內的數位變焦,其成像畫質都相當出色。

 

只是各位可以特別注意,其實耀光的情況在新一代的 iPhone 15 系列上依然存在。

 

iPhone 14 Pro Max 在 0.5X、1X、2X、3X、5X、10X、15X 的夜間成像,可以看出在超廣角與主鏡頭焦段時,排除解析度差異的因素,其實成像表現跟 iPhone 15 Pro Max 其實差異不大,但是在望遠焦段就拉出很明顯的差距,iPhone 14 Pro Max 成像在 10X 數位變焦夜拍的程度就看來很勉強了。

 

兩款手機的主鏡頭成像在縮圖下乍看差異不大,但實際放大原圖來看,就可以發現 iPhone 15 Pro Max (左)的成像因為解析度更高,細節保留更多,但在色彩還原則各有優劣,例如 15 Pro Max 在現滷滷味四個大字下面的 LED 紅色字樣還原得更好,但品牌 LOGO 的白底部分,卻是 14 Pro Max (右)的還原更接近白色。

 

在日間拍攝的部分就是 iPhone 15 Pro Max (左)比較佔優勢,尤其放大原圖來看細節,畢竟預設的 2400 萬畫素細節要比 iPhone 14 Pro Max (右)預設的 1200 萬畫素要高出很多。

 

但說實在話,如果你沒有輸出印刷或裁切的需求,只是網路社群軟體分享,其實兩者差異真的不大。

 

在 5 倍以上的望遠焦段就是 iPhone 15 Pro Max(左)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因為望遠鏡頭達到五倍光學焦段,成像的品質細節保留很清晰。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其實這組照片跟上一組照片是同一個場景,透過望遠鏡頭就可以連對街大樓上的冷氣機上的品牌字樣都拍得清清楚楚。

 

而右邊的 iPhone 14 Pro Max 也看得出夠盡力了,縮圖好像還能看,但實際看原圖就會發現其實細節完全無法跟前者相比,對於遠攝需求較多的使用者來說,自然在 iPhone 15 Pro Max 身上可以更得心應手。

 

在主鏡頭夜間場景拍攝,左邊是 iPhone 15 Pro Max ,右邊是上一代。

 

兩者排除解析度與細節的差異,高光壓制或暗部還原的風格依然沒有太大的差距,顯色維持蘋果一貫的晚上該有的昏暗天空風格,不會硬是要把黑夜拍成白天。

 

但同樣的該有的耀光兩台手機都沒有少,尤其是在照片中左側大大樓左上角的局域,耀光如星點綴。

 

小結:iPhone 15 Pro Max 強大無庸置疑,但你是想要還是需要?
其實 iPhone 15 Pro Max 還有許多升級,像是支援 USB 3 高速傳輸規格、學院色彩編碼系統 (ACES) 的錄影等,真的是很強沒錯,考量性能、相機規格、錄影功能等各方面,它確實是目前最旗艦的機種無誤,但如果你平常使用 iPhone 時根本沒外接過傳輸線來傳輸檔案,甚至拍照從來也沒想過要調格式或錄 log ,那上述的進階功能提升其實就跟你壓根無關,畢竟大部分的人還是更在意續航力、發熱、體積/重量這類的問題,所以我們常常會提醒各位在買手機的時候,先從自己的需求層面來開始做選擇比較不會浪費預算。

 

至於擁有 iPhone 14 Pro Max 的人需要急著換新一代嗎?
筆者個人覺得看完上述的比較後,確實衝動是會少了點。不過如果你是 iPhone 13 系列之前款式的使用者,那換成 iPhone 15 系列後或許就會相對有感!

 

不知道各位看完以後比較之後對於看手機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或者已經購買 iPhone 15 的各位,也歡迎跟大家分享您的使用心得。

 

資料來源:https://m.eprice.com.tw/mobile/talk/4544/5799324/1/rv/apple-iphone-14-pro-max-review

 

包膜 手機包膜iPhone 12 包膜iPhone 12 保護貼iPhone 12 鋼化玻璃iPhone 12 玻璃貼iPhone 12 mini 包膜iPhone 12 mini 保護貼iPhone 12 mini 鋼化玻璃iPhone 12 mini 玻璃貼iPhone 12 Pro 包膜iPhone 12 Pro 保護貼iPhone 12 Pro 鋼化玻璃iPhone 12 Pro 玻璃貼iPhone 12 Pro Max 包膜iPhone 12 Pro Max 保護貼iPhone 12 Pro Max 鋼化玻璃iPhone 12 Pro Max 玻璃貼 iPhone 13 包膜 iPhone 13 保護貼 iPhone 13 玻璃貼 iPhone 13 mini 包膜 iPhone 13 mini 保護貼 iPhone 13 mini 玻璃貼 iPhone 13 Pro 包膜 iPhone 13 Pro 保護貼 iPhone 13 Pro 玻璃貼 iPhone 13 Pro Max 包膜 iPhone 13 Pro Max 保護貼 iPhone 13 Pro Max 玻璃貼iPhone 14 包膜iPhone 14 保護貼iPhone 14 玻璃貼iPhone 14 Plus 包膜iPhone 14 Plus 保護貼iPhone 14 Plus 玻璃貼iPhone 14 Pro 包膜iPhone 14 Pro 保護貼iPhone 14 Pro 玻璃貼iPhone 14 Pro Max 包膜iPhone 14 Pro Max 保護貼iPhone 14 Pro Max 玻璃貼iPhone 15 包膜iPhone 15 保護貼iPhone 15 玻璃貼iPhone 15 Plus 包膜iPhone 15 Plus 保護貼iPhone 15 Plus 玻璃貼iPhone 15 Pro 包膜iPhone 15 Pro 保護貼iPhone 15 Pro 玻璃貼iPhone 15 Pro Max 包膜iPhone 15 Pro Max 保護貼iPhone 15 Pro Max 玻璃貼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最新評論

本網站屬愛心快遞所有 |聯繫我們

GMT+8, 2024-11-9 06:00, Processed in 0.022016 second(s), 1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